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30日电 (艾庆龙)记者从甘肃农科院获悉,2011年以来,该院国际合作交流日趋活跃,已与国外20多个科研、教学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,引进超1.7万份国外农作物种质资源。
甘肃地处黄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,境内地形复杂,山脉纵横交错,海拔相差悬殊,高山、盆地、平川、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。
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王化俊曾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,甘肃生态类型丰富,农业区域性明显,但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水平偏低。
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对外材料显示,甘肃是传统农业省份,虽在节水灌溉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,但缺乏精细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。
基于上述情况,甘肃农科院提出以引智工作为突破点的国际合作思路,探索人才引进与派出的新渠道、新机制,寻求当地科技骨干人员“学知识、增学识、长见识”。
2011年以来,甘肃农科院已引进国外专家77人次,引进30多项国外先进农业技术,已引进超1.7万份国外农作物种质资源。
甘肃农科院科技合作交流处处长郭天文举例说,甘肃在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、旱作农业农机农艺融合技术、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等成果转化效果明显,其示范面积累计超过2150万亩。
“甘肃地处西北内陆,信息相对闭塞,大多科研人员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业技术发展,存在滞后性。”郭天文分析甘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趋势时说,随着对外交流频率明显增加,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陆续引入甘肃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“地域之困”。
据了解,“中俄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转移与示范”作为第一个围绕甘肃特色产业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,双方已初步确定交换种质资源材料。
“这是甘肃从学习引进向引进、输出‘双轨’前进的有益尝试。”郭天文坦言,在对外交流过程中,除受限于科研项目、活动经费等现实条件制约外,甘肃科研人员语言水平和理论知识也亟待提升。
下一步,甘肃农科院将立足特色产业实际需求,瞄准国际前沿,引进一批可解决瓶颈问题的顶端、关键性核心技术。(完)
【编辑:刘薛梅】 |